红纸裁岁月,剪刃载文明。10月28日下午,唐山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学生会主办的“剪纸的千年文化传承”知行大讲堂,在学院路校区特教楼603教室正式开讲。本次活动特邀唐山市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、唐山市一级工艺美术师李旺担任主讲嘉宾,教育学院2名专业教师与近百名大一学生齐聚现场,共赴这场融合知识与美学的非遗文化盛宴。

(图一:李旺老师为学生讲课)
作为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传统技艺,剪纸既是民俗生活的“活化石”,也是东方美学的具象表达。讲座开场,李旺老师以“一张红纸里的中国”为引,从新石器时代的镂空艺术溯源,梳理了剪纸从汉代“剪彩为幡”的民俗载体,到唐宋“镂金作胜”的装饰艺术,再到明清普及民间的发展脉络,让师生们直观感受到剪纸技艺跨越千年的文化生命力。
结合自身多年的传承与教学经验,李旺老师重点分享了唐山地域剪纸的特色:“咱们唐山剪纸既有北方剪纸的粗犷大气,又带着冀东民俗的细腻灵动——比如‘喜花’里的‘鱼戏莲’纹样,既藏着‘年年有余’的吉祥寓意,也体现了本地的农耕文化底色。”她现场展示了多幅唐山传统剪纸作品,从婚俗剪纸的“龙凤呈祥”到节庆剪纸的“福字团花”,每一件作品的纹样、配色都对应着独特的文化语境,让师生们读懂了“剪纸是纸上的民俗诗”。

(图二:李旺老师讲解金陵十二钗剪纸)
除了文化解读,李旺老师还介绍了剪纸的分类逻辑——从用途分为民俗剪纸、装饰剪纸,从技法分为阳刻、阴刻、阴阳混刻,并结合当下的文创实践案例,展示了剪纸与文具、服饰等现代产品的融合形式,让大家看到传统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的创新活力。“剪纸不是‘老物件’,它可以是年轻人背包上的装饰,也可以是文创产品里的创意,传承的核心是让它‘活’在当下。”李旺老师的分享,让现场师生对非遗传承的“守”与“新”有了更深的理解。

        (图三:李旺老师和分团委贾然老师、学前专业王鑫怡老师合影)
“以前只觉得剪纸好看,今天才知道每一刀都有讲究,连纹样的方向都藏着文化!”大一学生于金瑶感叹道。不少学生在互动环节提问剪纸入门技巧,李旺老师也耐心给出“从简单纹样练起,先懂文化再练技法”的建议。
活动尾声,师生们围绕在李旺老师身边,近距离观摩他现场演示的简易剪纸技法,红纸在剪刃间流转,很快化作一枚精巧的“团花”纹样——这小小的剪纸作品,既是非遗技艺的微观缩影,也是青年与传统文化对话的生动注脚。
供稿人:陈祺月、孙天航
(教育学院)